《黄帝内经·素问·奇病论》说:“肥则令人内热,甘则令人中满,故气上溢,转为消渴。”意思是说,经常喜欢吃肥甘厚腻的人,容易生内热,喜欢吃滋腻类食物,如:蜂蜜、巧克力等,过度滋腻脾胃就把脾胃困住了,运化功能就会失职,脾气不能升清,就会上溢,转为消渴。

这是中医历史上第一次提到消渴,但黄帝内经并没有进一步告诉我们消渴有什么症状,应该怎么治疗。
明朝大医张景岳先生把消渴分成了上消、中消和下消,还告诉我们症状和治疗方法。比如口渴、爱喝水、血糖值非常正常,是中医里面的上消;吃的多、屙的快、身体消瘦,属于中医里面的中消;喝得多、尿多,属于中医里面的下消病。上中下三消的治法还是得回到五脏主治,而不能用化学药物来代替人体的自愈功能。
可见中医所说的消渴症与西医所说的糖尿病不能等同起来。好比胃痛、反酸,这都是症状,在中医里面是分开单个的疾病,但在西医通称为胃炎、胃溃疡、糜烂性胃炎、非萎缩性胃炎等。中西医的病名确立不同,所以中、西医不应该混为一谈。 糊涂医一直主张,学中医就应该把中医搞得清清楚楚,学西医就要尽量把西医弄的明明白白。
“中西医结合”听起来很美妙,但是恐怕“人鬼情未”了——两者的思维方式、治疗方式差别太大了。就像三高症这种西医束手无策、无法根治的疾病,在中医看来,三高症压根儿就不是病,而是五脏六腑出了问题,人体为了自保自救所表现出来的症状,只需要回到五脏六腑主治,使人体恢复自愈能力,修复人体的气血阴阳,才是治疗三高症的正途。